煤炭清潔利用“卡脖子”問題亟須突破
2022-4-5來源:新浪財經 作者:新浪財經
隨著增產保供政策持續推進,我國原煤生產和進口有所加快。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份,生產原煤36.7億噸,同比增長4.2%;進口煤炭2.9億噸,同比增長10.6%。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在雙碳目標約束下,新能源替代的呼聲雖很高,一些地方也采取了壓減的措施,但煤炭主導地位短期難以撼動。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煤炭仍是我國能源供應的主體,我國能源發展和安全保障戰略應走煤炭清潔開發利用的中國道路,因此,破解煤炭清潔利用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十分迫切。
煤炭主導地位短期難以撼動
“我國的能源礦產資源稟賦特點是煤多、少油氣,這就決定了煤炭在我國一次性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痹瓏临Y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資深研究員喬德武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石油和天然氣相比,我國煤炭的資源儲量相當豐富,占世界資源儲量的15%左右,目前是世界第一產煤大國。
“未來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及占比將逐漸提升,全球向清潔能源逐步轉型!眴痰挛湔J為,從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看,可再生能源產業雖然增速較快,但仍未撼動煤炭和石油天然氣的主導地位,尤其是中國的煤炭主體地位。但隨著我國煤炭需求峰值提前到來,多種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發展,中國煤炭消費量將緩慢下降,有預測達年均1%。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對新能源消納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是依靠風電、光伏對傳統的火電進行替代。
王科認為,進一步提升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地位仍需時間。
煤炭清潔利用的“卡脖子”問題亟須突破
“煤炭作為能源必須加快發展清潔開發利用技術,包括采礦、選礦、運輸、終端利用等要實現全鏈條、全過程綠色發展!眴痰挛浞治稣f。
目前,我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還面臨一些技術瓶頸。王科分析認為,主要是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及裝備研制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比如節能節水、提效降本的關鍵技術裝備等,火力發電領域靈活燃燒發電、整體煤氣化聯合發電(IGCC)均為發電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關鍵技術問題。又比如,反應器與燃燒器的研發設計、大型裝備與系統集成等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和大型科學儀器等這些“卡脖子”技術問題都期待突破。
對于下階段煤炭和新能源如何優化組合,王科建議,一要進一步推進儲能、特高壓等產業的發展。儲能技術能有效調節新能源發電引起的電網電壓、頻率及相位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新能源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問題,可以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平滑輸出;特高壓技術則可以將富集區資源運送到負荷中心,解決資源與負荷的區域錯位問題。
上篇:
下篇: